从最重到最高产,探索凉山大地馈赠的极限之美
9月初,在第十一届四川农博会上,作为本届“主题市(州)”的凉山展馆内,航天育种与特色种质资源展示的巨型南瓜、旱稻、马铃薯等作物成为“明星打卡点”。
9月初,在第十一届四川农博会上,作为本届“主题市(州)”的凉山展馆内,航天育种与特色种质资源展示的巨型南瓜、旱稻、马铃薯等作物成为“明星打卡点”。
金黄的稻浪在秋风中翻滚,鼓溜溜的大豆“腰杆”挺直,收割机的轰鸣声与农民的笑语交织,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从松嫩平原到三江平原,黑土地上一派丰收景象。
9月中旬,记者在襄州区伙牌镇姜沟村种植大户胡永辉的200多亩田地里看到,作物长势喜人。与传统种植单一作物不同,田地里玉米、花生、大豆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襄州区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孙付山介绍,今年,襄州区开展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的复合种植面积
金黄的稻浪在秋风中翻滚,鼓溜溜的大豆“腰杆”挺直,收割机的轰鸣声与农民的笑语交织,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从松嫩平原到三江平原,黑土地上一派丰收景象。
水稻品种繁多,年年有新品种推出来,不仅产量、米质更好,抗虫抗病抗倒性也获得突破,如玮两优2268,导入了抗稻飞虱和抗稻温病的基因,抗倒耐高温,产量、抗性优势明显,适合种植大户轻简化规模化种植,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5年)苗头型品种。
9月13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水稻团队在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镇雷峰村超级稻基地主持的一季稻超高产百亩示范片项目迎来了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单位专家的现场测产,平均亩产达1150.2公斤。省、市、县农业部门以及种粮大户代表参加
温州瓯海屏山村那块300亩的试验田,眼下成了新晋打卡点,连隔壁县的老农都骑小电驴赶来围观:这哪是种田,分明是造森林。
2025年9月7日,秋风拂过金黄的稻田,稻穗低垂,仿佛在向一位老人无声致敬。这一天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诞辰95周年纪念日。人民日报的微博《袁爷爷,风吹稻田,我们又想念您了》,以深情的笔触唤醒了亿万国人对这位科学巨匠的集体记忆。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016年的一天,家住江西抚顺市东乡区的一位农户张得修四处打听,结果得知有一种双季稻产量很高。
正文: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句铿锵有力的承诺背后,是一场关乎14亿人温饱的科技革命。如今,“中国饭碗”里盛的不只是粮食,更藏着卫星遥感、基因编辑、无人农机、大数据种田的“硬核科技”。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中国正用创新重新
同学们,当你捧着志愿填报指南犹豫不决时,有一个悄悄发力的“专业加速器”正在改变游戏规则——统计学。它不是冷门学科,而是横跨医学、AI、农业甚至传统行业的“破局密钥”,不信?看看这些真实的“逆袭剧本”:
2025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四年了。但他的身影,却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从未远去。他用一生的时间,追逐“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用汗水和智慧,在稻田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奉献之歌 。
2025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的第四年。稻穗低垂,清风拂过田间,仿佛仍能听见他赤脚踩在泥泞中的脚步声,看见他弯腰凝视稻穗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老人,用一生诠释了“禾下乘凉”的浪漫理想与“让天下人吃饱饭”的赤子情怀。他的故事,早已
风掠过五月的稻田,新插的秧苗泛着新绿,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岁月更迭,一晃就是四个春秋,每当稻浪翻滚,每当饭香萦绕,我们就会想到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风掠过五月的稻田,新插的秧苗泛着新绿,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岁月更迭,一晃就是四个春秋,每当稻浪翻滚,每当饭香萦绕,我们就会想到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最近,联合国一句“粮食体系濒临崩溃”让不少人揪心。当印度、俄罗斯等大米出口大国纷纷“封仓”,全球米价飙升至11年来最高点时,为何中国能稳坐钓鱼台?这背后藏着三道“安全防线”,每一道都与我们的饭碗息息相关。
都说“民以食为天!”说到底,填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作为全球三大强国,中美俄的国土面积都全球领先,但耕地面积却存在不小的差距。